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七里香文艺第二期》

雨后的彩虹
--居銮惠州会馆合唱团演唱会观后感

作者:叶吟
本文作者摄于吉胆岛码头

居銮惠州会馆合唱团,为了庆祝该团成立十周年纪念,于8月8日晚假居銮中华二小大礼堂举行了一场名为《十载歌韵漾心泉》的盛大歌唱晚会。说它盛大,因为当晚的演出阵容多达六十余位,破了居銮歌唱史上的记录;其次是全场演唱了二十余首歌曲,由始至终,不拿歌夹,皆以背唱方式完成,在乐龄合唱团里实属罕见;其三,晚会比较全面的演唱了混声男女大合唱、女声、男声和独唱等,表现令人激赏。


作为一个业余合唱团,绝大多数团员都是记性较弱的乐龄人士,做出如斯大胆的尝试,事前的策划和准备工夫,肯定是付出很大的苦心和汗水了。

节目开始以一首混声大合唱《惠州乡情》掀开序幕。这是该馆康乐股会员的创作,旋律优美、感情丰富,唱出了惠州乡亲的团结与温馨,也唤起了人们饮水思源、与时并进的情思。接着唱出的《思念》、《回忆》和《马兰山歌》,曲目的排列也颇具心思。

女声合唱《灯碗碗开花在窗台》与《茉莉花》的成员有40位,也许是人数众多之故,音色表现不很理想,听来有些杂乱。男声小组的《在银色的月光下》和《我在船上等你》则唱得深情款款、清新洒脱,听后意犹未尽。

在混声大合唱《阿拉木汗》、《茶山情歌》和《山歌唱出客家情》中,唱来整齐有致、节奏明朗、层次分明,特别是《山歌唱出客家情》,与传统的客家歌曲有迥异的曲风、颇有突破,旋律中弥漫着浓浓的文艺气息与民歌高亢的风格,表现出色,大受好评。

中场休息时,一位观众朋友好奇的问我:在目前卡OK盛行的年代,他们究竟用什么方法将这么一大群公公婆婆级的乐龄人士吸引到合唱团,并且服服贴贴的接受严格的训练?我欣悦的回答说:我相信他们除了有一个坚强的信念与团队精神外,也许还有一位能让他们尊敬又称职的好老师吧!

下半场的节目开始后,观众们友幸体验到另一种轻松活泼、倾向通俗的演唱风格,例如混声大合唱《蒙蒙细雨忆当年》《真情》《月亮代表我的心》《不了情》和《夜来香》,女声合唱《生命如花篮》《天真活泼又美丽》,男声小组的《春天里》《离情》和《寻梦园》等,都是属于上世纪30至80年代的怀旧歌曲。演唱过程,团员们也随着不同的歌曲不断改变队形,在服装上也落足心思、别出心裁,并且在伴奏上大胆采用了钢琴以外的电子琴、萨士风和木吉他,让观众有了一次视觉和听觉上的全新体验。

一首首的旧曲,歌者的全情演唱,以及台下观众的如痴如醉,一曲歌毕,台下即爆出雷动般的掌声。由此证明:通俗的流行歌曲若经过艺术加工,由群体合唱再现,益增其艺术感染力,它不但能让旧曲重生,注入新的素养,还能让人们有机会从新的角度和形式去欣赏前人的艺术结晶。惠州会馆合唱团此举是应该得到肯定和嘉许的。

演艺界有一句名言:“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人们往往只看到台上生动精彩的表演,只管拍掌叫好,却不知道表演者背后所付出的辛酸和汗水。

归途中,脑海仍旧萦绕着晚会上的美妙歌声,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如果合唱团能选唱一两首具有本地色彩的创作歌曲,将会显得更有意义,毕竟,有创作也需要有人演唱,有人演唱才会有人欣赏,倘真如此,本地词曲创作者才有出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