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七里香文艺第二期:随笔》

交流带来提升

--第九届合唱交流会观后感

作者:叶吟

由巴生音乐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合唱交流会《让友谊的歌声展开翅膀》于九月五日在巴生港口成功举行和落幕,吸引了马新两国十九个合唱团参与其胜,来自柔佛州的合唱团就占了十个,其余为新加坡、槟城、霹雳、吉隆坡、关丹和巴生等、交流会一共演唱了55首各类型歌曲,加上晚间特邀嘉宾和少儿合唱团演唱的十余首,全场近八百名团员和听众,真是大饱耳福,称得上是一次丰盛的合唱飨宴。

从大会特刊准备的履历表得知,参与的合唱团各有来头,其中来自新加坡的育英校友会合唱团、星海艺术研究会合唱团和康福合唱团,有助我国听众了解彼岸的合唱音乐动态,历史悠久的雪兰莪人镜合唱团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则令人肃然起敬。各队伍轮流登台呈献的混声合唱、男女声小组合唱等各具风采和特色,演绎精炼清新,在歌材选择、演唱技巧、咬字吐音、节奏感强弱控制各方面,各展其才、流花纷呈,让人目不暇给、心花怒放。

如往年一样,交流会一律不排名次和等级,让各参与队伍通过各自的观摩交流,取长补短。晚间的交流时段,大会特邀两位评审作了总结评述。值得一提的是:讲评期间,全场保持高度静穆,鸦雀无声,表现了团员们虚心受教、自我提升的急切心态,诺大的现场,洋溢着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受过合唱团训练的人,果然具有高贵的文化素质,这是现代文明人应有的高尚素养,印证了我们常说的“艺术不但可以带动人们深入思考,陶冶人们的心情,还可带动精神文化领域的提升”,一点也不假。

纵观全场,交流会不足之处是缺少一次较深入的研讨时段,既然把那么多的合唱团教练、指挥、伴奏和团员聚集在一块,应该可以安排一场具有深度的专题分享,引进具国际水准的合唱技巧、演唱设计等,打开本地合唱团的视野,有朝一日,必能唱遍东南亚、声播全世界。

《七里香文艺第二期:小品》

围 篱

作者:萧今

编者小语:

萧今是本会理事,也是星洲日报彼咯区通讯员,勤于新闻报导工作之余,经常撰写生活小品和杂感,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本文转载自作者刊登于大柔佛版《柔佛透视》的小品,以飨读者。

住进城市,尤其是住进花园区,整个花园都围上篱笆,花园前后各开一个供居民进出并设有栏杆的铁闸,居民还得自掏腰包,每个月三十、五十令吉的保安费,规定贴有花园标志者,方准进入。

住惯乡下自自在在的我,初来时实难于适应,几经岁月的辗转,今天已经实习以为常了,却又觉得仿如住进英殖民政府实施的围篱--集中营--新村里。

。。。上世纪的1948年,在英殖民政府颁布紧急法令的逼迁时代,人民被迫住在周围围上有刺铁丝网的新村里,行动、生活各方面都受到刁难。

今天住在有围篱的花园屋,犹如数十年前住在有围篱新村屋无疑,差别只在围篱的高低,有刺无刺。

殖民地时代是以穷凶极恶的军警驻守,目的是破坏分化人民的团结。今天的花园区则是居民自掏腰包聘请保安员,目的是保安全、抗盗匪。

远离篱笆数十年后的今天,料想不到,还须面对这有如殖民地时代的生活。

历史,是否和我们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

《七里香文艺第二期:随笔》

合唱团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何权辉

居銮柔佛州惠州会馆合唱团为庆祝成立十周年纪念,特举办了一场《十载歌韵漾心泉》的盛大演唱会。在合唱团的演出中,大胆革新,颠覆传统,除了演唱民歌、名曲外,另穿插一些由流行歌曲改编的曲目,例如:《不了情》、《夜来香》、《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乐队的运用也大胆的加入“色士风”、吉他和电子琴的伴奏,效果令人满意。

该团团员多由乐龄人士组成,共有七、八十人,他们之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音乐基础也不算很好,但十年来由于老师很专业、很有耐心的指导,加上团员们的好学,坚持苦练,终于获得好评,让全场观众都感到“人生中有音乐,确实是让人快乐无比的”。

由此可见不管任何社团、学校、企业乃至国家,假如都能由一流的专业人才去领导、带动、训练,把不同程度的人好好组织起来,加上严格有序的训练,使他们各尽所能,发挥各自的能力,则不管是社团、学校、企业、国家,必能昌盛达到目标;反过来,如果选用七、八流又不专业的人才,专制自大的一言堂来领导,肯定是令人失望的。

合唱团能把不是最优秀的人才,训练成一支有水准、有团队精神的队伍,为何其他团体不能?各团体的领导人是不是该检讨检讨呢?
《七里香文艺第二期》
《散文随笔》


我与马来司机忆童年


作者:爱薇

编者小语:

爱薇,是马华文坛大姐级的作家,资深的儿童文学作家,近年常常周游列国,生活经验丰富,结识众多外国作家,也常常受邀呈献专题分享。不久前的南院一见,我当即为《七里香文艺》邀稿,她很快就写来这篇随笔,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大力支持,令我们深深感动。希望爱薇常常来我们的网站走走,惠赐大作,以光网站内容。谨此,深深祝福爱薇:健康幸福、健笔依旧。

那天从国外回来,驾驶机场德士的是位年约三十来岁的马来司机。

一上车就座后,司机职业性的问:国外刚回来?是。出国多久?一个多月。时间不短。是呀!

这是我们的开场白。也许是为了解除不短车程的无聊时间,抑或是急于让我了解这段离国期间的漏网新闻吧,于是,这位蛮健谈的司机就从最近两天来的天气,谈到国内政治、民生、流感等问题,当然,大部分新闻我已在国外通过网站,了解大概了。从对方的言谈中,不经意的掺杂一些英文,相信他应该不是个普通的司机。

“安蒂,你的马来话讲得不错,是吉隆坡人吗?”

“不是,我是来自柔佛麻坡的kampung。”

“哪个kampung?”

Parit Jawaxxx

“哎呀,太巧了,想不到我们是来自同一个kampung!”司机脸上闪现惊喜的光辉。

“是吗?你住在哪一带?”我也很意外。然后对方告诉我大略地址。

“那里是不是有一条长河?”

“对呀对呀,你也知道?”

于是,我们就这样聊开来。我告诉对方,小时候曾经跟哥哥经常到这条河冲凉、抓鱼和摸虾,河底有沙,不深。他说他也一样,这条河让他度过愉快和自由的童年。大家谈得兴高采烈,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时光的隧道,虽然我们年纪差了一大截,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此外,我们又谈了许多kampung的情与物,人与事,都是一些美丽的回忆。

这位马来司机告诉我,他曾在玛拉学院读书,但没有毕业,又不想回乡去,所以先后在吉隆坡干了几份工作,现在这份算是比较理想,然后很感触地说:在kampung时,看到华人和马来人相处融洽,密切来往。然而来到大城市了,大家反而陌生、隔阂。对方补充说,他记得以前家里人生病时,华人朋友会送给他们一些成药,吃了很有效,不用看医生。我说我小时候最盼望的是马来开斋节,因为爸爸的许多马来朋友,马来膠工,准会送来许多可口的糕饼,我最爱吃的是他们的kedupat和咖哩鸡。我还笑着对对方说,我差点成了Fatimah呢?这位马来司机不解地问:怎么一回事?

我解释说:小时候我们家有个马来女膠工,很疼惜我,放工后,就将我带到她附近的简陋高脚屋去,教我如何用手抓饭,怎样吃槟榔?有一天,她竟然大胆的跟爸爸提出要我给她当女儿(她只生了两个儿子)没想到向来重男轻女的父亲竟然一口答应,要不是母亲当时强烈反对,现在的我,也许名字不是Fatimah就是Kamaria什么的了。

这位马来司机一听,不禁开怀地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的故事或许可以当成“一个马来西亚”的最好诠释,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回忆,过同样的童年。没有偏见、只有友善;没有妒忌,只有包容、尊重。不久前我才与儿媳出席了左邻印度人的孙女周岁之庆,右邻马来人的嫁女喜宴。“一个马来西亚”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

《七里香文艺第二期:散文随笔》

懂得生活的居銮人


作者:孙快雨






记不起是哪位记者朋友的赞美:居銮人最懂得生活。他的据理是居銮市民拥有一种恬适淡然的喝茶文化。君不见,大街小巷、村头路尾,花园区和大树下,到处都有茶室、咖啡室和美食中心,如果再加上各民族同胞所经营的嫲嫲档,就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与此同时,这些茶室、嫲嫲档和美食中心,从早到晚都是人潮涌动、座无虚席!初来乍到的人们也许会问:莫非居銮人都是一群无需工作上班,张开眼睛就等着喝茶聊天的天之骄子?非也。居銮本是一个以农业种植和生态旅游为主的城市,虽然这里从 2006 年开始已经升格为市,但是她的朴素、宁静、祥和、悠闲得甚至有些慵懒的生活步伐,却依然保存了下来。

这里没有吉隆坡那样的人流、车流,和令人窒息的钢骨水泥森林,这里没有南方门户新山那样的紧张繁忙,以及挥之不去的警戒之心;这里得天独厚有一座远近驰名的南峇山,清晨和傍晚有超过千名徜徉其间的各族居民,这里有一个近四千名学子书声琅琅的绿色山岗,一处飘散着中华建筑美学的紫銮阁园林,蜿蜒曲折的明吉摩河环绕其间,虽然河水并不那么清澈;驱车东进市郊,还有绿意葱茏的有机稻田,更重要的是,每天上山保健的山友,自觉执行了爱山护山的责任,傍晚的明吉摩河畔,白发苍苍的乐龄老人在散步慢行,儿童游戏场里孩子们在格格欢笑,市郊的夜球场灯火灿烂,挥汗如雨的青少年在追逐篮球;入夜时分,城市上空传来几个合唱团悠扬的歌声,读书会里聚集了几十双好学的眼睛,如果您愿意驱车驶过銮中所在的山岗,那灯火通明的学生宿舍告诉人们:这是一个追求学问的城市。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在积极追求荣华富贵,当大部分人都为了金钱财富把悠闲和宁静作了交换时,我为居銮市民的恬淡好学感到欣慰和骄傲。半个多世纪以前,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倡导的美学生活方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居銮市民身上得到了一些美丽的实践。

人类最宝贵的权力是可以做出自我选择,当居銮市民选择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时,您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七里香文艺第二期》

雨后的彩虹
--居銮惠州会馆合唱团演唱会观后感

作者:叶吟
本文作者摄于吉胆岛码头

居銮惠州会馆合唱团,为了庆祝该团成立十周年纪念,于8月8日晚假居銮中华二小大礼堂举行了一场名为《十载歌韵漾心泉》的盛大歌唱晚会。说它盛大,因为当晚的演出阵容多达六十余位,破了居銮歌唱史上的记录;其次是全场演唱了二十余首歌曲,由始至终,不拿歌夹,皆以背唱方式完成,在乐龄合唱团里实属罕见;其三,晚会比较全面的演唱了混声男女大合唱、女声、男声和独唱等,表现令人激赏。


作为一个业余合唱团,绝大多数团员都是记性较弱的乐龄人士,做出如斯大胆的尝试,事前的策划和准备工夫,肯定是付出很大的苦心和汗水了。

节目开始以一首混声大合唱《惠州乡情》掀开序幕。这是该馆康乐股会员的创作,旋律优美、感情丰富,唱出了惠州乡亲的团结与温馨,也唤起了人们饮水思源、与时并进的情思。接着唱出的《思念》、《回忆》和《马兰山歌》,曲目的排列也颇具心思。

女声合唱《灯碗碗开花在窗台》与《茉莉花》的成员有40位,也许是人数众多之故,音色表现不很理想,听来有些杂乱。男声小组的《在银色的月光下》和《我在船上等你》则唱得深情款款、清新洒脱,听后意犹未尽。

在混声大合唱《阿拉木汗》、《茶山情歌》和《山歌唱出客家情》中,唱来整齐有致、节奏明朗、层次分明,特别是《山歌唱出客家情》,与传统的客家歌曲有迥异的曲风、颇有突破,旋律中弥漫着浓浓的文艺气息与民歌高亢的风格,表现出色,大受好评。

中场休息时,一位观众朋友好奇的问我:在目前卡OK盛行的年代,他们究竟用什么方法将这么一大群公公婆婆级的乐龄人士吸引到合唱团,并且服服贴贴的接受严格的训练?我欣悦的回答说:我相信他们除了有一个坚强的信念与团队精神外,也许还有一位能让他们尊敬又称职的好老师吧!

下半场的节目开始后,观众们友幸体验到另一种轻松活泼、倾向通俗的演唱风格,例如混声大合唱《蒙蒙细雨忆当年》《真情》《月亮代表我的心》《不了情》和《夜来香》,女声合唱《生命如花篮》《天真活泼又美丽》,男声小组的《春天里》《离情》和《寻梦园》等,都是属于上世纪30至80年代的怀旧歌曲。演唱过程,团员们也随着不同的歌曲不断改变队形,在服装上也落足心思、别出心裁,并且在伴奏上大胆采用了钢琴以外的电子琴、萨士风和木吉他,让观众有了一次视觉和听觉上的全新体验。

一首首的旧曲,歌者的全情演唱,以及台下观众的如痴如醉,一曲歌毕,台下即爆出雷动般的掌声。由此证明:通俗的流行歌曲若经过艺术加工,由群体合唱再现,益增其艺术感染力,它不但能让旧曲重生,注入新的素养,还能让人们有机会从新的角度和形式去欣赏前人的艺术结晶。惠州会馆合唱团此举是应该得到肯定和嘉许的。

演艺界有一句名言:“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人们往往只看到台上生动精彩的表演,只管拍掌叫好,却不知道表演者背后所付出的辛酸和汗水。

归途中,脑海仍旧萦绕着晚会上的美妙歌声,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如果合唱团能选唱一两首具有本地色彩的创作歌曲,将会显得更有意义,毕竟,有创作也需要有人演唱,有人演唱才会有人欣赏,倘真如此,本地词曲创作者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