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0, 2010

《七里香文艺第六期:小品》

追问生命

作者:品枫

这些年来,不时都会出席一些亲人、老友、甚至同学的殡葬礼,吊丧送殡之余,常生感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既有生,便有死,每个人都绕不开这个自然定律,生命到了尽头,该去的时候就含笑而去,没有什么无奈和放不下的。

想是这样想了,对于身边亲友的故去,心中总会感慨和不舍,有时需要数日方能释怀。是自己过于执着?还是尚未参透人生?

朋友徐君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从小就对生死这个课题产生兴趣,他的每一篇论文,几乎都在追问“死”的意义,有的论点颇有见地,有的看法直击灵魂。孔子也曾直 面生死,他老人家主张“不知生,焉知死?”清末才子龚自珍则自我砥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与死,不仅是一个宗教课题,更是一个哲学命 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仍是一名中学生,正值美国大学生反对美国介入侵越战争的高峰期,曾经流传一首名为“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的歌曲。歌词中有这样的诘问:

花儿哪里去了?被姑娘们采去了!
姑娘们哪里去了?给小伙们献花去了!
小伙们哪里去了?到战场上去了!
战场那里去了?被墓碑掩埋了!
墓碑哪里去了?被花儿遮盖了!

年轻的生命,在战火硝烟中消失,留下断肠的父母和爱人,激起人类对战争的永恒诘问:究竟多少亲人的离去,才能令我们知道生命的珍贵?而今,我们在追问中被追问:人类可曾在地震中夭逝的孩子们眼睛里,反思大自然的告诫?古今中外,战死、病死、横死、枉死、冤死、老死,死因各异,生命嘎然而止!面对死亡,除了诘问和不舍,我们更应该学会坦然、释然、和淡然,这是对故去者的纪念,也是对生存者的砥砺!

生命如云锦!它是由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件事编织而成。我们无法预知生命的尽头,却可以好好的活在当下,织出生命中的云锦。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在不断的自我考问中,生命,才能得到一次次的升华。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0

《七里香文艺第五期:旅游小品》

我为龙湖十里诗廊而醉

--安溪龙湖十里诗廊归来


作者:采歌

有人说,建设能使一个城市美丽,风景能使一个城市秀丽,我却要说,文化能使一个城市高贵。我说的这个高贵的城市,正是我和我祖先的家乡安溪。

2003年秒,我首次到访安溪,在已故路英村乡亲谢海章老师的引领下,来到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的龙湖风景区。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晨光下有人在轻轻泛舟,远处山上的亭阁,笼罩在一片薄雾中,环湖遍植的青绿乔木,给来往的游人送来点点树荫,多美好的景致啊!

然而,最能拨动我心弦的,却是那一首首镌刻在环湖围栏上的优美诗词。我们环湖漫步,一会儿是孟郊的《游子吟》,一会儿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还有李白、杜甫、贺知章和杜牧等人的首首佳作,令人目不暇给,心花怒放。就在我站立的不远处,有一对母女站在一处围栏旁,乍语还笑的低语着,那动人和甜蜜的景象至今仍封存在我的记忆里。

可不是吗?就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古人和今人,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跨越了时空,完美地交集在一起。这哪里是石砌的围栏,这哪里仅仅是一处风景,这简直就是一个龙湖十里诗廊,是一个古今诗词的露天大课堂。

我在脑海里描绘着这样一幅图景:晨光熹微的日子,或是彩霞满天的黄昏,我们的老奶奶搀着小孙子的手,站在李白的《静夜思》前,笑眯眯地听小孙子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那将是一种何等醉人的景观啊!

作为一个海外归来的炎黄子孙,站在这样的十里诗廊面前,我的惊喜和赞叹何止于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有幸和许多亲友多次赴华旅游探亲,走遍大江南北,看过了许多名山大川,但是,像眼前的安溪县这样,在大力进行城市建设和开发旅游资源之际,还能把高雅的人文素养融入城市设计的规划当中,就不得不令我对这个城市的设计者们肃然起敬、顶礼祝贺了。

这些年来,走读中国,我常常在想:在已经逐渐富起来的生活面前,在钢骨水泥堆砌起来的现代城市繁华背后,我们那些已经摆脱三餐温饱威胁的城市居民,究竟应该生活在一种怎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的文化建设和人文修养是否能赶得上经济列车的快速前进?

我深爱着祖先生活的地方,她是我永远的祖籍地,我们有千百个理由要把她妆扮得更有气质。站在十里诗廊前,我的心早已醉了,醉在李白和杜甫的诗中,也醉在十里诗廊的美好创意中。我期望着,在不久的将来,当我再次到访安溪时,这里将矗立着一座座匠心独运的博物馆、文化宫、音乐厅、歌剧院和图书馆,这样的城市是高贵的,因为,越是进步和成熟的城市,对人文建设的投资和努力就应该越大、越认真、越积极。

祝福安溪,祝福龙湖、祝福十里诗廊。

Sunday, January 10, 2010

《七里香文艺第五期:旅游小品》

今夜,我站在合艾街头

作者:孙快雨

2009年12月28日至2010年1月2日,我有了一次北上怡保和前往泰南合艾演讲旅游的机会。我是于12月29日进入合艾的。合艾是泰国第二大城市,又是泰国南部的旅游和教育中心,近二十年来发展神速,早已成为东盟和世界各国游客的首选城市。

合艾,真是一个繁忙、开放、包容的城市;对马来西亚游客而言,不论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妇女、生意人等,都能在合艾找到各自属意的目的,旅游购物尝美食,悉听尊便,许多人更是为了享受一流的泰国古方按摩而来,这里的各种物品价钱合理,服务水平专业,难怪许多国人一游再游、乐此不疲。

连续两个晚上,我们都在闻名中外的蠡园酒店用晚餐。蠡园酒店因为在1989年成为马共和马泰三方签署和平协议的地点而让世界瞩目,我们在该酒店的第33层餐厅享用自助晚餐,那是真正意义的实惠自助餐,每人只需马币十五令吉,就可开怀尽情的享用,令人难忘。

2009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分批在合艾的街头巷尾自由穿梭,没有觉得什么不安和紧张,合艾虽然游客众多,当地居民也包括了泰族和马来族等,但是,正如泰国的旅游口号显示:这里是一个微笑的国家-Land Of Smiles。我们很容易在合艾市民的脸上找到那种真诚质朴的笑容,就连在酒店站岗的守卫和街头巡逻的警察,也会不时给你一个温馨的微笑。

啊!这样的微笑和民风,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已经久违了!望着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微笑和温馨,我的心头竟然升起一种说不出的难过和唏嘘。

2009年的最后一夜!有难忘、有不舍、有悲苦、只有少许的欢欣。这一夜,合艾到处人山人海,我漫步街头,双眼贪婪张望,我在寻找些什么吗?啊!在我身旁擦肩而过的尽是来自我们自己国家的同胞。起初我在心中自问:为何我们的这些同胞都选择来到合艾过新年呢?不消一会儿,我就找到答案:无他,这里真是太开放、太热闹、太悠闲、太有吸引力了!可不是,那一夜,合艾街头成了欢乐的海洋,各色人种齐集共处,久违的鞭炮声此伏彼起,跨年倒数晚会到处登场;这一夜,合艾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合艾市民和海外游客迎接阳历新年的热潮,绝不亚于欧美国家和人民。

这一夜,我站在泰南合艾的街头,遥望着那远在南边的我自己的国家:我的同胞们啊,今夜,你们是否也在送旧迎新?你们的夜晚是否也有喜庆贯耳的鞭炮声?你们的心情是否和我一样开朗舒畅?

今夜,遥望南边的家乡,我在心中默念:当我们撕下最后一页日历时,让我们也把所有的悲伤、痛苦、无奈、愤懑和不快,一并送走吧!期望来临年,以及往后的每一年,都充满着人人企盼的平安和喜乐,我们的同胞,都能自由畅快的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享受同样的阳光、呼吸自由的空气。

今夜,站在合艾街头,人在他乡,我深深怀念着我的国家和我的家人、亲友、师长、朋友,因为,不管我身在何处,哪里永远是我眷恋的家园,希望我的国家一天天变好起来。
《七里香文艺第五期:时事评论》

用彩虹思维化解孤岛魔咒

孙福盛

与其说教堂纵火和攻击教会学校是一种个人的极端行为,毋宁说这是一种源于孤岛思维的可怕魔咒。人类社会进步至今,仍有不少个人和组织,虽身处宽阔宇宙,却选择了天地之大、唯我独尊的姿态,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孤芳自赏:凡非我族类,皆属敌人,凡不属本身文化价值体系的文化,都是洪水猛兽,于是他们自我隔离、自我保护,远离和丑化一切非我族类的人与事。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系列非理性事件,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至社会各界,包括事件的受害者,都一直呼吁国人以冷静、包容和宽恕之心来应对,以求在降温声中寻得一个理性的解决方案,国人面临危机的成熟度令人期待。

环顾当今世界,最能体现谅解、包容和宽恕精神的人,莫过于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曼氏曾经被前南非白人种族隔离政权野蛮监禁27年,其中16年被囚禁于大西洋中的罗宾岛。按理他是一个生活在孤岛长期与世隔绝的人,极易产生“孤岛和复仇”思想。但是,当他于1990年获得释放时,却说出下列这段话:“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出狱归来,他深情的呼吁他的黑人兄弟:“克制复仇火焰,把长矛扔进大海。”在他看来,拥有种族隔离思想的白人同样是错误思想的受害者,同样需要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当他于1994年获选担任新南非首任总统时便表示:新南非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彩虹国家,我们不但要协助黑人当家作主,我们也需要白人的智慧,共同建设新南非。在曼德拉的领导下,世人看到了一个彩虹民族互放光彩的国度,就连它的新国旗也是用黑白红黄青等七彩颜色组成的“Y"(YES)字母,彩虹思维的包容和力量,在新南非的国土上得到了印证。

最令世人缅怀的“曼氏风格”是,曼德拉真诚地邀请三位曾经长期监视他的监狱看守人员出席他的总统就职仪式,并在世界各国政要面前向这三位看守人员鞠躬,全场为之震惊和赞叹,全世界也在那一刻陷入了沉思。曼德拉用他的行为,对真正的谅解、包容和宽恕,给世人做出了经典的注解。

彩虹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在阳光和水蒸气的交汇下,化成了天地间最美丽的图景。“孤岛思维”(Silo Mentality)中的“Silo”源自英文字农作物的谷仓。这些谷仓一个挨着一个,却无法相互沟通,谷仓高而狭窄,没有窗子,甚至是完全密封的。全球六十几亿人口,分属几千个不同的族群和两百多个国家,其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南辕北辙,像极了这些孤立存在的谷仓。然而,高挂蓝天的彩虹却昭告人类:唯有包涵天地精华,吸纳宇宙元素,才能令我们的世界美丽缤纷。

已故梵蒂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已开启了跨宗教的对谈,近年来净空法师也在致力于不同宗教间的交流和对话。不同宗教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不断释出的善意,使得各宗教一致崇尚的和平、公正、包容、宽恕、慈悲等普世价值的真正实现,有了美丽的开始。

1998年4月,我站在南非好望角那座历经几个世纪沧桑的白塔上,俯望脚下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那一百公里内的海水,正是两大洋交汇在一起的海水。正所谓:一眼望双洋,东西方的船队早在多少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在此开始了通商和交流,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能够把载人太空船送上月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和解,不也应该尽早进入人类的和平议程中吗?美丽的彩虹,应该照亮那一座座孤岛上的岩石和山头。

Saturday, January 2, 2010

七里香文艺第五期作品之五

永远听不够的乡音

--福建安溪路英探亲之旅

作者:孙福盛

是一种怎样的因缘?让一位海外华人情牵故土十六年!
是一种怎样的情愫?让一位海外安溪老人念念不忘家乡亲人!

1994年第一次踏上安溪城厢镇路英村的回乡路算起,义父谢文天先生已经重访这片祖先的故土十六次,我也陪着义父到访了三次;这一回,义父担任总领队,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和家人一行十二人,浩浩荡荡的到访路英村,圆了一个马来西亚安溪家族的寻根问祖之梦。

义父是在1994年首次世界安溪大会的举行,与马来西亚安溪代表团一行人第一次踏上美丽的安溪。大会期间,义父正式联系上城厢镇路英村的亲人,从那 一年开始,义父和他的兄弟姐妹,也就是我的伯伯叔叔和姑姑们,就开始不间断地重访路英。在这长达十六年的5800多个日子里,义父和我的叔伯们多次重访路英探亲祭祖、捐资修缮祖祠和家庙、重建路英小学,为祖居地和家乡建设略尽绵力。

这一次的探亲之旅,我们预先从互联网上获悉路英学校的校友谢坤 章、谢章清等曾于今年春节期间举行校友聚会,捐资协助路英学校建立电脑室,令我们十分感动。尔后,当我们从路英学校教导主任谢金富老师处得知,由于经费所 限,该校学生只能共用仅有的七台电脑,全校老师也只能共用一台电脑进行备课,我们便决定乘着此次探亲之旅,集资捐出三台电脑给该校,充实电脑室的设备,让 家乡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踏上二十一世纪的资讯列车,与全球同步,提高教学素质。

说起来惭愧之极,我们只不过对家乡学校尽了一点微薄之力,路英学校的全体师生、镇上和村里的各级领导却给了我们极其隆重的欢迎,安溪电视台派出摄制组到场采访,令我们感动至今、毕生难忘。

记得在2006年的33日,当我第二次陪着义父到访路英小学时,曾为该校全体师生提供了一场激励讲座,教会孩子们一首名为《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的励志歌 曲,这首歌曲立刻成为该校全体同学的最爱,不断传唱,起到了很好的励志作用。因此,这一次重访该校,我继续为该校师生呈献一场不同内容的激励讲座,教唱了 《蜗牛与黄鹂鸟》以及《感恩妈妈》两首歌曲,同样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注:类似的讲座内容和手语歌曲,是我在马来西亚华文中小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系列活动 时采用的教材之一。

一张张如饥似渴虚心好学的脸孔、一声声银铃般稚嫩饱满的歌声,这就是我们的新一代,多可爱的孩子啊!面对着眼前这些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栋梁,我深情的对孩子们说:飞吧!孩子们!有翅膀的鸟儿都要飞翔,有梦想的人一定要圆梦!希望你们立足路英、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成为具有人文修养和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
离开路英的那一天中午,乡亲们送到了村口,声声叮咛、句句祝福:记得要常回家看看!

我对身边的兄弟们说:是啊!我们一定要永远记住,一个世纪前,我们的祖辈就是从路英村这一条小路走出去、走向南洋、落籍在马来西亚,一百年之后,我们这些第三第四代的子孙们,又沿着同样一条路走了回来!不同的是,当年的中国积弱贫穷、被人欺侮,今天的中国已经崛起和强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作为炎黄子孙, 作为海外华人,我们除了自豪,更应自勉自强,我们一定会再次到访。

最甜故乡水,最亲故乡人!
虽然我们这些海外的安溪人,早已落籍 马来西亚,但是,不管我们离开故土有多远,不论我们远离家乡有多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祖先的来时路,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悲欢荣辱,永远都会牵动我们的心,因为:我们使用的是相同的方块字,我们拥抱的是意蕴深长的中华节日,我们永远都会记得祖先的乡音,那是永远都听不够的乡音啊

写于2009121

安溪路英村归来

七里香文艺第五期作品之二

我的生活我的歌
--聆听本地创作歌曲专辑《荷叶饭》

作者:采歌

与本地词曲创作人叶达雄学长相约喝茶,叶学长带来了两片本地创作歌曲光碟《荷叶饭》,那是准备寄给砂拉越美里的前辈、也是词曲创作人江运福先生的礼物

本地其实有很多优秀的词曲创作人,上述的《荷叶饭》专辑,便是用三位创作人的姓氏组成:是代表何企辉老师,是代表叶达雄学长,是代表范俊福先生,何叶范变成了荷叶饭,多美好的创意,还是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本地美食呢!太棒了!

专辑里有我国美丽山川生活的颂歌、对龙的故乡和中华文化的眷恋、对美好爱情和友谊的期盼,词曲优美,旋律动听,衬上本地风景和歌手,堪称是一次美丽绝配。

专辑里收录了《相传》《故乡谣》《卡拉洞之歌》《胶山恋情》《悠悠銮河水》《情长水连天》等多首创作歌曲,我尤其喜欢《胶山恋情》。这首创作歌曲除了曲调优美、旋律动听之外,歌词内容饱满深情,具有历史感,写出了我国各族人民对胶林的眷恋,唱出了我们对胶林妈妈的相依相存之情,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热泪爬满了我的两颊。

你听:胶林妈妈呀,你曾为我阻挡过风暴,陪我度过不安的黑夜,直到灿烂的黎明。
对于那些曾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紧急法令和移民新村时期走过来的人们,这一段歌词简直就是我们一代人苦难生活的写照,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有道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需要的是一双审美的双眼;生活中处处有歌,我们需要的是一对懂得聆听的耳朵!你听了这些本地创作歌曲吗?你拥有了《荷叶饭》吗?支持本地词曲创作人,传唱优秀的本地创作歌曲,让这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好歌,丰富我们的生活,砥砺我们去迎接璀璨和更有尊严的日子吧

七里香文艺第五期作品之一

风雨兼程
马蹄忙

--柔华董教联合会60周年晚宴有感

孙快雨

十二月,一年向晚,又是一个缅怀先贤、砥砺奋进的华教节。
每年这个时刻,我们心中总会怀念族魂林连玉以及他的战友们:林晃升、沈慕羽以及许许多多让我们思之无限景仰的华教前辈,想起那些坚守教育岗位、数十年如一日育人育才的师长们。

12
19日入夜,南峇山岗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喜迎州内热心华教的董事、家协、老师、校友和华社朋友,柔华董教联合会六十周年晚宴温馨依然。我和一群校友,相约赴会,全程感受。

柔华董教联合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华教组织之一,1949年至今一路走来,艰苦卓绝;晚宴的成功举行,不啻是一次华教队伍的检阅和砥砺,雀跃中有反思,展望中有冷静。

晚宴有四个值得珍藏的记忆:其一是董总前任主席郭全强的三个感想、柔华董教联合会主席黄循积的呼吁、董总副主席许海明的提醒,其二是晚会特别安排的华教史回顾影片和讲述,其三是晚会舞台上令人感动的纪念对联,其四是出席者安静聆听演讲的感人场面。

年近八旬的郭老精神瞿烁,声声叮咛,感谢华社对华教事业的锲而不舍,呼吁大家务必坚持董教总的领导,提防华教队伍的分裂,道漫漫、路迢迢,一句希望各位在座的华教界老朋友珍重健康,说得大家热泪盈眶、恳切感人。

正当吉兰丹、霹雳、槟州和沙巴州政府制度性拨地拨款协助独中养校之际,黄循积主席正式向柔佛州政府提出:柔佛州有九所独中,在籍学生一万八千余人,占全国独中学生总数三分之一以上,州政府尤应表现诚意,拨地一千公顷协助柔佛州独中以地养校。全场报以掌声欢呼之余,球已在州政府脚下,大家拭目以待吧!

许海明副主席在致词中谈起近来接连发生的增加华小马来文授课时间、《我的国家马来西亚》用国语教授等课题,提醒华教人士切莫掉以轻心,必须步步为营、处处把关,互通声息,守望相助。真是:语重心长,高瞻远瞩。

董旗飘飘风雨兼程马蹄忙,教语声声钟鼓齐鸣人才秀,晚宴舞台上的周年纪念对联,贴切表达和表扬了董教同仁呕心沥血、坚守岗位的高尚情操,温暖了人心,照亮了前路。特别令人激赏的是出席者专注观赏华教史影片、安静聆听历史讲述的感人场面,多难得的华社啊!

华教在我国扎根160余年,有了完整的教育体系、领导中枢和草根力量,还有一个全世界仅有的华教节,这一路走来,几许风霜、多少血泪,百余年的执着、思索和奋斗,为的只是圆一个心愿:文化薪火、代代传承。

晚宴结束,步出大礼堂,夜空群星闪烁,回望宏伟的銮中校园,校友们说:眼前的这一切,得来不易啊

写于20091224日圣诞节前夕